设计重心决定设计模式UED:您的工作过程是怎样的?对于项目类型以及项目中技术等方面的细节是怎样把控的?
傅绍辉:我的工作状态是延续下来的——工程设计有的实施,有的只停留在方案阶段,有的甚至从配合业主做立项、选址开始。大部分是从做概念开始,到最后建成投入使用,周而复始。
我周围的建筑师基本没有太大的生存问题,所以项目是有选择余地的。经过多年项目经验的积累,某些类型的项目经验会比较丰富,和业主交流时对建筑师的信任度也比较高,所以某个类型范围内的项目就会越来越多。我这边的项目类型集中在体育场馆、博物馆、科技馆、剧院、还有商业写字楼酒店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都可以达到较高的完成度。其它类型的项目会比较少,除了精力有限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在建筑业这样广阔的领域中,每个建筑师的侧重点和擅长的方向是不同的,所以就会各有分工,各有所长。当然,如果将来建筑市场不那么繁荣了,可能各种类型的项目都会参与。
有些项目中可能会用到新技术,但这方面得分阶段看——每个阶段控制的技术类型可能是不同的。在最开始的概念阶段时,需要给方案做定位,可能不是每个项目都适合于体现新技术或者具备各种创新点。有些项目达到一定的完成度,建成后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方便的空间并且有带来良好心理感受的场所和环境,就可以达到业主需求,不一定要有很多技术和理念的噱头,用最传统的方法和很低的造价就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在最初阶段就要有一个判断,寻找建筑的切入点和重心所在。当然,我们很多时候会在项目中采取创新技术和设计思路中的新理念,但这些不会成为首要问题。
方案最开始我们会从城市环境和未来使用功能等方面去控制。如果建筑处于重要的城市结点上,需要很强的地标性,为了吸引大众和城市的目光,它的造型会比一般的建筑更突出,这时就需要新的技术手段或者新的思路。如果建筑虽然在空间构成、功能、尺度上很关键,但形式上适于处在城市背景中,需要做常规化的处理,这时就要从人和环境等方面入手来考虑问题。
无论以怎样的模式为开端,我都会强化建筑内部空间的重要地位。我对空间划分有一些认识——建筑空间分为功能空间和意义空间,这两部分需要结合所在的城市环境去进行处理。有些新的技术和国家的政策和导向是有关的,比如有时候我们会把建筑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去设计,最后获得leed白金奖或者建设部绿色建筑奖,或者采用BIM手段进行设计。但更多时候会从建筑的尺度和建筑技术上去和结构功能配合,比如在做体育建筑时,我们的钢结构技术比较先进,因此会利用结构体系上的创新来塑造空间,达到功能空间和意义空间的结合。
BIM推广的过渡阶段
UED:您提到了应用BIM来进行设计,到目前为止在这方面有什么实际应用和操作的经验?
傅绍辉:BIM是建筑信息化模型的简称,我们最初接触BIM是针对复杂形体的建筑。因为常规平面化的CAD面对复杂的项目时,很多时候无法对细节进行推敲和表现,这样就必须采用新的软件和新的思路去做,建立一个全信息的模型——建筑行业中已经开始推行,设计院也在向BIM转型。当然,BIM在中国正处在转换期,目前较多应用在复杂建筑中,配合建筑师和机电工程师来完成工程设计。比如内蒙古科技馆和正在设计中的云南科技馆,都是非线性的复杂形体,信息化模型的建立为下一步的施工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我们在每个项目中都会有进步,针对不同项目,会选择不同的软件平台。比如建川博物馆我们选择REVIT来做,因为它的形体比较规则。而像内蒙古科技馆一类异形的方案,我们会在CATIA开发出来的DP软件平台上来做——这个项目对BIM的应用还不是很全面,重点放在建筑空间和结构上,运用参数化研究结构的规律性。机电方面只是和公共空间相关的部分做了一些整合,并没有真正大规模协同工作。在BIM的过程中,参数化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像云南科技馆的表皮就是通过参数化的手段来控制的。
在我的工作室已经开始推行BIM,并且成立了BIM小组,和整个单位的设计进行配合,包括建筑结构和机电等。我们甚至希望把之前完成项目的模型再进行深化,这样可以给未来的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提供支持。每个项目的深度不一样,现在越做越深,越做越精致。另外,现在还处于“双轨制”——大部分人还是在用CAD制图做方案,但是已经有一部分人在REVIT、DP等平台上建立信息模型。在大家还不完全熟悉掌握的情况下,我们也成立了专门的协助部门来帮助建筑师。一开始的操作是把建筑师的模型转为DP等平台的工程化的信息体,在这个过程中随时沟通和调整各种技术问题。协助部门中很多人都不是建筑师,而是和外界合作的软件公司计算机专业或数学专业的工程师。
UED:当今有些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比如参数化这样的技术性问题上面,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对建筑空间的体验和对细节的感悟,您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
傅绍辉:我不知道现在获得普利特奖的建筑师中有哪些是电脑高手,似乎也没人统计调研过。其中一些可能都不会操作电脑,只是有人会帮助他们解决技术性问题,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但是建筑师如果对计算机编程等新技术很感兴趣,这里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众多路线中的一条,不能说不对。
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将来要从事设计的建筑师而言,可能更多的还是要提高自己对建筑的认识。怎么看待建筑因人而异,也不分对错,但建筑师需要自己的思想,正因为每个人看待建筑的角度立场不一样,才会有不同的建筑流派,有的人重视空间,有的人注重材料和表皮。年轻的建筑师应该多了解其他人的观点。一方面是读别人的思维方法——设计的过程、原因和切入点。另一方面是学别人的的手法——也就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了他的观点。有的人手法很明确,始终坚持自己的特点,人们很容易辨认其作品。有的人手法很多变,其风格和特点总是处在转变过程中,人们很难辨认。最典型的例子是柯布西耶,他从早期到晚期的观点和手法都是不同的。所以相对于单纯的电脑技术,关键还在于加强对建筑的认识,培养设计的品质和格调。
建筑师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UED:您怎样回头看自己受到的教育?怎样的环境有利于建筑师的培养?
傅绍辉:我在天大生活了很多年,1986年入校到1993年研究生毕业离开大概有七年时间,天大注重基本功的传统给我带来更多的是正面的影响,虽然很多人觉得天大的训练限制了建筑师思维的开拓,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在学生阶段打好基础是很关键的,尤其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在进入大学之前除了家里有亲戚是建筑行业内的,几乎没有人知道建筑设计到底是什么。我当时只是因为比较喜欢画画而选择了建筑,但是却不知道学建筑到底意味着什么。从我现在的工作中来看,如果没有基本功的训练,可能会有很多问题。
草图训练由于其时间地点的灵活性至今仍处于重要地位。我们做方案时看完现场后,大家会有很长时间在聊天谈感想,过程中有想法就随手画两笔,再过一段时间项目要具体开始设计时,这些草图就会成为发展方案的原型。这种设计模式和基本功是相通的,这种训练培养了一种无形的素养。很多人都说艺术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和天赋有关,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天大建筑就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上学时候的“大教室”可以受到高班师兄师姐的熏陶,工作后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去参观,亲身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很多途径都可以提高无形的素质和素养。但最终还是要多读书,静下心来思考。这样建筑师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使作品更具原创性,避免模仿的痕迹。
UED:您说的理论修养是一方面,而像材料、构造这样实践应用中这样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们面对两者有时会顾此失彼,怎样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傅绍辉:好的建筑师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建筑师应该在不同场合下转变自己思考的重点。比如在概念阶段时,更多要考虑的是创造力,但是当设计开始实施,转到工程上时,就要更多考虑技术层面的可行性。优秀的建筑师必须学会转。诹椒矫嬷薪淮。比如在某处使用一块玻璃对于空间塑造更有利,但是在功能上可能不太合适或者技术上有问题,这时可能先选择玻璃放在这里,其他问题以后会慢慢解决。
在上学期间把结构材料、规范、建筑空间、建筑历史的知识都全都学到是不太可能的,这些要在职业生涯中慢慢完善的。更多应该建立一种建筑的概念体系,把框架搭好,工作后再慢慢填充起来。建筑技术更新很快,有时在学校学到的未必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以前的薄壳结构随着钢结构的大量出现也不像原来那么先进了。
UED:您和其他天大校友之间有没有工作和学术上的交流?
傅绍辉:天大的优秀建筑师很多,在建筑领域上多是认真踏实做设计的人。很多人都是一线上的主力建筑师,平时大家都很忙,很少能真正坐下来探讨各种问题。我很希望有机会和各位建筑师做比较系统化的交流,也请UED杂志社多促成这样的活动。